接連兩天看了「父後七日」和「海洋天堂」兩部,都是佳作。
只是後者對我而言是一則故事,前者卻讓觸及了我的人生,
猶豫了很久,終於還是為此片落筆寫心得文,推薦大家一看。




整齣電影的大致劇情其實都在預告片中說完了,亦即主要以女主角的視點,
來看待父親過世後,那繁複的傳統道教喪禮進行中,夾著歡笑、茫然與點點滴滴的回憶。
但那些繁複的儀式,真的有安慰到遺族的心嗎?
也或許是刻意透過這種儀式,來讓遺族忙得沒時間悲傷?
最後,就像女主旁白說的,即使喪禮結束,但在遺族心中,卻未必真的落幕,
常常在不經意間,忘了親人已經不在的事實,然後在下一刻意識到時,悲傷也隨之猛然來襲。

片頭以外語(希伯來語?)的婚慶音樂開始,
輕快的節奏讓人感覺不到悲傷,反有一種錯置的荒謬感。
是的,荒謬感,我並不是在批評傳統葬儀,而是認為親人的過世,
對遺族永遠都是來不及準備好接受的訊息,就像突兀搭配的配樂,
而傳統葬儀剛好更凸顯了這種反差。

筆者國小時也經歷過祖父的葬禮,那時採取的就是如同劇中的道教儀式,非常繁冗,
那時母親正好大病初癒,體力無法配合行程,便由孫女我代替哭著跪著爬著進屋內,
說真的,那時也不懂死亡是怎麼回事,只是覺得很熱鬧很有趣(汗)。
如今想來,大約還留有三成左右的記憶,但其實我個人沒太多悲傷。
(話說我當時除了功課好外,其餘方面真的是個小屁孩,單純無知。)

大學一年級的時候,家父過世,老實說,很沒真實感。
如今我幾乎想不起來葬禮是作了什麼,大一二又發生了什麼事,結束葬禮後,
我很快地恢復大學生活,讀書、考試、和朋友去逛街調笑、參加社團活動。
直到某個夜裡,我忍不住大哭一場,之後的記憶才漸漸比較鮮明。
之後,也是淡淡地跟朋友說了家父的訃聞,有朋友說我很堅強,其實我只是缺乏真實感,
經常忘記父親已經過世的事實,或者說,不想承認那是事實。
承認後,也經歷過憤世嫉俗,不信神佛的時期,也曾因為被什麼觸動到哭點,徹夜狂哭。

只是,現在的我,對於父親往生後那段時間的記憶真的很模糊,
記得最清楚的,是父親生前的笑臉和話語。

這部父後七日,的的確確抓住了那種乍聞死訊,不敢置信、茫茫然缺乏真實感的心情,
所以準備著葬禮,可以很「正常」地和人說笑,處理事宜。
直到許久之後,仍是會被那「半秒鐘」的思念,給抓住情緒,嚎啕大哭。

悲傷的不只是那七日的繁複葬儀,結束悲傷的是時間,以及自己心中所舉辦的那場葬禮。
但即使如此,思念卻往往促不及防地降臨,爆發,而後慢慢累積,等待下一次的爆發。
如此反覆著,隨著時間,才會一點一滴淡去那份悲傷,但思念永遠都會在。

這部電影有許多突兀和不明所以的部分,也許還有許多可以加強的地方,
例如插入得有點莫名的阿義哥與美鳳的戀曲、不知所以的搖晃鏡頭等。
但台語使用流暢,素人演員和資深演員的銜接及互動也都很自然,
有些不說我還真不知道是素人演員,整部電影也都相當流暢,
即使看過預告也會忍不住為當中那些橋段發笑,然後當笑完了,才發現電影也將近尾聲了。

我步出電影院時,忍不住跟同行的友人抱怨,覺得可以更怎麼樣怎麼樣,中斷得很突兀等等。
但沉澱了幾日之後,我倒是另有種感想:

就如同片尾的那句結尾:『請收拾好您的情緒,我們即將準備降落。』

無論是否已經準備好,該來的終是會到來。
無論是否已經從悲傷走出,該結束的終是會落幕。
所以,我們只能學著去接受,學著去珍惜當下。

這麼一想,突然覺得這樣的結尾的確剛剛好。


整體而言,這是一部我認為不無小瑕疵,
但是有許多深刻、令人深思,充滿歡笑與淚水的好電影,推薦一看。

---
查了一下,電影起初用的音樂是Harry Belafonte演奏的希伯來民謠Hava Nageela(Let's rejoice)
個人非常喜歡這首曲子。
youtube連結: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KTCmKmofaKA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豆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7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