號稱花了七億元拍出來的史詩巨作,被陸媒批為「偽史詩片」、被台媒一眛吹捧,
首日台北票房開出1300萬的紅盤(後續發展如何不知道)。
以一句話說明我的心得的話,我會說,喜歡歷史的,去電影院好好欣賞吧!
但這並非是一部娛樂性十足的輕鬆片,而是大膽地提供不同思考角度的歷史片,莫那不是英雄,他只是依自己的信仰,做了自己認為該做的事。
2011/9/9(五)賽德克上集「太陽旗」正式上映,由於在秋節連假前夕,我一時心癢,
終是忍不住請了半天假,一方面先回台北住處準備稍晚回老家的行囊,
一方面也趁機跑去大直美麗華衝第一天。(笑)
(其實跟朋友另外約了下週日要去西門町看,但怕假日人會太多,沒有好位子,
又怕跟朋友看,一些情緒會因為顧忌朋友在場的關係,不好盡情揮灑,所以先去看了XD)
開場前,其實我還是有些擔心自己的電影票錢會不會砸到水裡,連噗通聲都沒有,
開場五分鐘後,我安心了,無論我最後評價如何,這部片不會讓我浪費電影票錢。
劇情大綱其實導演在多年前就出了「賽德克.巴萊」的同名小說,將劇情透漏得一乾二淨(笑)。
我還記得我當時在圖書館中,看到花崗一郎、二郎的故事忍不住噴淚,
他們的處境讓我聯想到台灣人與中國人的認同混淆,不過這是我個人的聯想,請無視。
只能說我可以安心期待下集,順便提前準備衛生紙了(笑)。
一八九五年,清廷將台灣割讓給日本,日本來台,遇到雜魚兵般的漢人抵抗,
但真正的重頭戲,還是來自於住在台灣深山裡文化截然不同的原住民的抗爭行動。
在日本的現代科技文明搭配種種計謀下,原住民族逐一被「撫平」、「教育」。
就如同美國對印地安人、澳洲對當地原住民所做的種種引進文明的開化政策,似乎很是美好,
但事實上,卻是以著自詡文明的傲慢,俯視並教育著他們認為野蠻的原住民。
加上許多政府政策對於原住民很不平等,如學者認為是遠因的搬木頭,女性被迫陪酒、遭性侵,
其實聽說還有部落女性婚嫁後被日本丈夫拋棄的惡行等,種種因素醞釀積壓多年,
終是在日本政府自以為成功統治台灣四十年的前夕爆發霧社事件,狠狠打了日本政府一耳光。
也讓日本政府重新審視他們的「理蕃」政策,大為「改良」之。
回到電影本身來,電影雖是以真實的霧社事件改編,加上許多戲劇要素,但事實上,
我還是有頗強烈的記錄片跟看DISCOVERY的感覺。(笑)
陸媒說的「偽史詩片」評價,嗯,如果說合格的史詩片就是要塑造一個主角除暴安良、維護世界和平,
讓觀眾看得跟著HIGH起來,不管主角幹了什麼都會忍不住舉大拇指說讚的英雄電影,
那我會說,賽德克這部片的確是偽史詩片。
莫那絕對不是英雄,他只是依從自己的心,依從自己的靈魂,
依從自己的信仰,去做了他認為該做的事。(即使不符合現代文化的觀念)
稍微離題一下,曾經跟家人討論到原住民的觀念,長輩們多認為原住民不懂存錢、只會喝酒,
只是我忍不住想,賺錢不就是為了溫飽以及日常所需嗎?
如果原住民住在山間,靠著打獵農作就能有足夠的糧食,生活用品只要靠以物易物就能獲得,
那對他們而言,存錢沒有必要性啊!而且,覺得要積極努力賺錢等想法,不正是漢人思維嗎?
用漢人思維批評文化截然不同的原住民,認為他們懶惰,這樣真的是適切的嗎?
我認為這部電影,亦即帶有這樣的教育觀念在,日本人自詡文明卻也野蠻,
賽德克族殺害婦孺固然不合乎現代西式教育下的正當,但是當我們有著一套正當性公式:
被欺壓-->反抗起義-->但是只能殺高官和男人喔,要閃過老弱婦孺喔!揪咪!
靠,這不是以我們的眼光和文化去框架和定義這些行為嗎?
問題是賽德克族人根本就跟我們文化思想不同啊!
(註:不過也有資料顯示,出草似乎只針對男性,不針對婦孺,若是如此,那這樣的話,
這些殺害行為似乎也不符合他們文化的正當性,而有復仇之嫌了。不過這部份還待確認。)
劇中對兩方可以說是客觀地呈現了彼此的差異,日本人不全是壞人,這些賽德克族人也知道,
賽德克族裡也有被「文明」所吸引,想要擺脫自己是蕃人的想法的人,而種種的細膩差異,
就構成了歷史。
我會說這部片是歷史片,而且是提供了一個新思考角度的歷史片,但是,
他絕不是看爽快的娛樂片或塑造歐美英雄主義的「史詩片」,甚至所謂的血腥,
我也沒看到什麼血啊?只有前半段小孩被砍手噴了一身,還有幾顆人頭飛過或落下而已。
大多數的殺害場景,都只是刀子擺脖子前,一個動作就結束了,其實對我而言並不血腥。
不過老實說,對於其中小孩子殺害老師和婦孺的場警,我還是心裡忍不住疙瘩了一下,
雖然老師嚷著我是在教育你們,但巴萬回應說但你打我打得最兇的那一刻,
還有面對一屋婦孺,說著讓我們到彩虹橋的彼端作好朋友吧!
老實說,我心中默默地飄過了紅衛兵三個字。這也是我個人所受的的文化教育的緣故吧.....
其餘的部份,特效還有待加強(默很大,山羌和山豬真的爛透了),音樂OK,
個人很喜歡口簧琴跳舞那段,還有霧社事件運動場上飄揚的女聲歌曲。
演員超棒的啦!不管是身材線條美到不行的大慶(年輕莫那)、和眼神銳利的林慶台(中年莫那)、
還有那個惡質的反派吉村(這個我個人要按個讚,他歇斯底里地狂叫甩門那段演得超棒XDDD),
我都很喜歡,不過相對地,女性角色非常地薄弱,大約都出場不到一分鐘ORZ。
不過,也許是因為時空格局跨越很大,為了表現種種事件,幾乎都是使用跳躍式的拍攝方式,
就連做過功課的我,在看到大慶突然變成林慶台時,還是花了好一會兒才適應過來。
(還聽到戲院裡周遭傳來疑惑聲:那是莫那魯道嗎?)
在看到馬關條約簽訂那幕被演出來,我心裡有種感動,哇,導演你連這都拍出來啊,
下一秒,省點錢啊啊啊,這幕真的可以省掉啊!ORZ
總之就是跳躍式的拍法使用過多,一些部分卻因此讓我有點亂掉了的感覺,有些可惜。
另外就是角色太多,君不見我上述只提了那些人,因為其他角色我都記不太得也分不太清了(毆)。
有想過是不是像大河劇般註明這是OOO、XXX之類會比較清楚好認,
畢竟全都要讓觀眾從後來的劇情對話,去一一揣測這是XXX或OOO,實在很麻煩也很無力,
我後期只記得一個跑來跑去的比荷、搞笑的巴萬,莫納的兩個兒子我實在分不清。
就連一郎、二郎有時候也會弄混。(冏)服裝造型都太像了啦!>"0911補記:
這兩天看了許多正負評價及心得文,甚至還有歷史解說文(汗)。
說真的,我覺得我從海角七號還有看過2003賽德克的試片以來,其實已經是半個魏導的粉絲了。
所以在看到一些負面的想法或評價時,會忍不住想護航幾分(大汗)。
但是,我還是必須說,如果一部電影需要事先做功課才能看得「懂」,那是導演的失職。
做功課是觀眾自願的,而不應該是義務。賽片在這一點上,的確做得不好。
同時也看到過度反思自我,變成有點在讚揚出草文化的感覺(?)。
這點或許是我想像過度了,不過就我自己的想法來說,對於出草獵頭,我不會說他錯,
但也絕對無法贊成,用個小說式的比喻,就是「如果現在還有出草獵頭的習俗,
那我絕對無法和他們成為朋友」(天知道什麼時候又會因為信仰的理由而被幹掉)
(那堆文化相對論、文明優劣、文化高低的論述我實在看不太下去......(遮臉)
對我而言,就是他們的文化習俗本身不是該由我評價好壞的事情,
只是若仍存有這樣違反我的文化觀念的習俗,讓我有生命之憂的話,那我無法與之成為朋友而已。)
另外,我覺得愛看爽片沒什麼不好,為什麼會成為一種嘲諷呢?好像不去深思就是不夠潮?
沒人規定看電影一定要看值得深思的片子啊(冏),我有時也喜歡放空看爽片啊!
不過,看到有人拿阿凡達來類比,嗯,阿凡達應該是一個經過現代文明假設想像後的完美自然民族吧= =
我才不信民族在發展過程中會想到那麼多自然共存的大道理,還不如說是自然的殘酷,
硬是教會「尊重自然」才活得下去這樣。所以對我而言,阿凡達的確是善惡分明的二分童話。
- Sep 10 Sat 2011 15:21
[心得]賽德克.巴萊(上)--太陽旗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